语文课程学习笔记

第一课 [古] 文言文实词巧积累

目标

字形拆解法

字形→字意
\qquad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会意字本身和形声字的形旁都是可以表示意义的。因此,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陌生汉字时可以通过拆解字形来推测词义。

形旁积累

形旁积累(1)
形旁积累(2)+批注

联想推断法

已有知识→意义
\qquad经过时间的变迁,文言文中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已经学过的文言课文和成语、词语中来分析含义的迁移、联想推断。

课内积累

\qquad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察大家在校内教材课本中学习的实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迁移这些旧知识到新问题上,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遇到熟悉的实词时,代入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验证,看看文意是否贯通。

成语比对

在汉语的演变中,成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通过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达到“以旧解熟”的目的。

组词翻译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当我们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先将其扩充为自己熟悉的双音节词,套在语境中看看语义是否通顺

第二课 [古]句子翻译五字诀

古句子翻译五字诀
五字诀:留删换补调 注意:逐字对译,字字落实

\color{orange}{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保留下来,不做翻译。

句首发语词

“夫、盖、维”等,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起议论。

句末语气词

表示陈述语气的,“也、矣、焉”等用于句末不译。

补足音节词

修饰前字,没有实际意义。

同意副词

两字同意,只译一次即可。

偏意副词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字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只去其中一个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

基本原则

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规则。

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概念、语言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翻译时需换成恰当,得体的现代汉语词汇。
常见的有\color{orange}{古今异义、通假字、谦敬词、委婉语}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谦敬词

表示谦逊的态度、尊敬客气态度的用语。

委婉语

避忌诲、避冒犯、避粗俗、外交辞令

古人用笔简约,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不再重复,需要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1. 文言文表示数字时常不用量词,翻译时应补上恰当的量词
  2. 文言文为表达的简练、精炼,常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翻译时应补出并用括号表示。

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语序大相径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要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序。


第三课 [作]选材得当巧安排

第三课 作选材得当巧安排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选材的基本原则

符合要求,切合题意

1. 我手写我心

初中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color{pink}{自我生活体验},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事件挖掘深刻内涵和人生道理。

2. 真情实感

{ 真实 \begin{cases} 生活真实\\ \ \\ 艺术真实(逻辑) \end{cases}

3. 符合中学生身份

{           \xcancel{ \boxed{\color{white}{\begin{cases}\color{black}出门扶老奶奶过马路\\\color{black}因为小误会和同学绝交\\\color{black}妈妈给我送旺仔牛奶\\\color{black}{\ \ \ \ \ \ \ \ \ \ \ ……}\end{cases}}} }

宣扬正确的价值观

切合题意

审题→立意→选材
选材一定是围绕中心而确定的,根据审题和立意的要求,通过分析、比较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素材裁剪

聚焦中心情节

在写作中,素材即光源,最能体现主旨的情节即为焦点,我们需要将不同的人、事、景、情、物聚焦到同一点上,详写主要的情节,删减细枝末节。

细描关键画面

 {留下核心素材\\\ \\ 描写!\begin{cases} 人物(肖动语心)\\ 环境(主人公有关联) \end{cases}

第四课 【阅】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四课 【阅】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的定义

修辞即\color{red}{ \underline{修饰文辞} },即运用各种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他包括\color{red} \underline{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等。

基本修辞手法

上海“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明确标出常考修辞手法六种: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比喻

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某一种事物或道理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道理。

作用

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 甲和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分类

  1. 明喻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2. 暗喻
    不用比喻词,或者使用“是”“成为”“变成”等比喻词。
  3. 借喻
    直接用乙(比喻的事物)代替甲(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和本体都不出现。

拟人

定义

把事物当做人来写,即把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赋予到物体身上,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定义

有意对于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征,重在主观情意的表达,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分类

  1. 普通夸张
    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与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2. 超前夸张
    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排比

定义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句子或段落(段落大于两个即可)成串的排列在一起。

作用

强调语义、增强语势,突出感情,可以达到集中说理、充分抒情,尽情描摹的作用,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设问

定义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先故意提出问题,然后回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问自答。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

反问

定义

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答案。

作用

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对偶

定义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句对称排列。

作用

对偶因结构对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能使语言美化;对偶语言精练集中,概括力强,使语言表达鲜明完整。

反复

定义

有意让同一个词语、句子和段落反复出现。

作用

用来加强语气和句子的气势;反复咏叹,增强节奏感,表达强烈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分类

  1. 连接反复:相同的词语重复相连,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间隔。
  2. 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中间有别的句子和词语隔开。

修辞手法赏析

常见问法

  1. 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xx句的语言。
  2.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的妙处。
  3. 文章第N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LARGE{点} : 点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LARGE{析} : 指出用到的修辞与原文的关系,写出修辞的基本作用,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之后的表达效果。
\LARGE{评} : 点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之后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那些)情感。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特点,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怎么样的特点,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略。

第六课 【阅】初中说明文题型初识

第六课 【阅】初中说明文题型初识

说明对象

基本概念

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类:

  •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这类文章成为事物说明文。
  •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这类文章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常见题型

  1. 以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 以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2.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3. 以表格题/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XXX:
    • 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定成分。
    • 阅读全文,借助中心句(具有总领性、总结构的语句)把握每段的大意。
    • 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 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2. 下列与文意相(不)符合的一项是:
    • 准确找到四个选项对应的文本区域
    • 认真比对选项的表述和文本表述的差异
      (通常错误选项:A、偷换概念 B、张冠李戴)
  3. XXXXXXX,请根据本文内容,给XX提点建议
    •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 根据文本内容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注意:虽然名为“开放拓展题”。但一定要牢牢记住答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本文观点”,无论是谈认识、做推断,还是做解释写方案,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而必须根据文本的基本观点,内容方案来展开)

说明语言

基本概念

  1.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确切地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作者所选用的词句所包含的意思,与说明对象的实际(如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形状功能等)是相符的。
    *常见的限制性词语
    1. 大约:“大约”表估计,说明并不是准确的数字。
    2. 一般:指XXX大多数具有XXX的特点,但还会有特殊情况
    3. 之一:表明XXX是其中一种,还有其他XXX
    4. :“都”表明是一种普遍现象,表明XXX是一般规律
    5. 几乎:“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XXX差不多XXX
    6. 可能:“可能”表示推测,强调了XXX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符合事实
  2. 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把抽象的概念说的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的浅显明白),作者往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而更好的说明事理的特征。
    常见的方式
    • 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 修辞手法的运用
    • 成语、谚语、古诗文的运用

答题思路

  1. 说说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 明确例句中有无限定词
    • 明确例句中有无修辞手法、描写等的运用
    • 根据例句中的特点赏析准确性和生动性,注意联系原文
  2. 文中划线句中的“XXXX”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表态(“否”/“不能”)+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在句中的作用+删除/调换的结果(“与事实/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

基本概念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思路

  1. 文章是以______________顺序来加以说明的。
    • 关注表示次序的词语,每段的中心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小标题等。
    • 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若都不是,在考虑逻辑顺序。
  2. 第X段和第X段能否互换位置?理由是:
    • 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