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 [古] 文言文实词巧积累

目标

字形拆解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会意字本身和形声字的形旁都是可以表示意义的。因此,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陌生汉字时可以通过拆解字形来推测词义。
形旁积累
联想推断法
经过时间的变迁,文言文中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已经学过的文言课文和成语、词语中来分析含义的迁移、联想推断。
课内积累
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察大家在校内教材课本中学习的实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迁移这些旧知识到新问题上,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遇到熟悉的实词时,代入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验证,看看文意是否贯通。
成语比对
在汉语的演变中,成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通过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达到“以旧解熟”的目的。
组词翻译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当我们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先将其扩充为自己熟悉的双音节词,套在语境中看看语义是否通顺
第二课 [古]句子翻译五字诀
留
等,在翻译时可以保留下来,不做翻译。
删
句首发语词
“夫、盖、维”等,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起议论。
句末语气词
表示陈述语气的,“也、矣、焉”等用于句末不译。
补足音节词
修饰前字,没有实际意义。
同意副词
两字同意,只译一次即可。
偏意副词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字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只去其中一个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
换
基本原则
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规则。
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概念、语言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翻译时需换成恰当,得体的现代汉语词汇。
常见的有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谦敬词
表示谦逊的态度、尊敬客气态度的用语。
委婉语
避忌诲、避冒犯、避粗俗、外交辞令
补
古人用笔简约,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不再重复,需要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 文言文表示数字时常不用量词,翻译时应补上恰当的量词
- 文言文为表达的简练、精炼,常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翻译时应补出并用括号表示。
调
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语序大相径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要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序。
第三课 [作]选材得当巧安排

思维导图

选材的基本原则
符合要求,切合题意
1. 我手写我心
初中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事件挖掘深刻内涵和人生道理。
2. 真情实感
3. 符合中学生身份
切合题意
选材一定是围绕中心而确定的,根据审题和立意的要求,通过分析、比较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素材裁剪
聚焦中心情节
在写作中,素材即光源,最能体现主旨的情节即为焦点,我们需要将不同的人、事、景、情、物聚焦到同一点上,详写主要的情节,删减细枝末节。
细描关键画面
第四课 【阅】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的定义
修辞即,即运用各种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他包括等。
基本修辞手法
上海“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明确标出常考修辞手法六种: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比喻
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某一种事物或道理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道理。
作用
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 甲和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分类
- 明喻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 暗喻
不用比喻词,或者使用“是”“成为”“变成”等比喻词。 - 借喻
直接用乙(比喻的事物)代替甲(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和本体都不出现。
拟人
定义
把事物当做人来写,即把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赋予到物体身上,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定义
有意对于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征,重在主观情意的表达,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分类
- 普通夸张
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与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 超前夸张
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排比
定义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句子或段落(段落大于两个即可)成串的排列在一起。
作用
强调语义、增强语势,突出感情,可以达到集中说理、充分抒情,尽情描摹的作用,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设问
定义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先故意提出问题,然后回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问自答。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
反问
定义
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答案。
作用
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对偶
定义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句对称排列。
作用
对偶因结构对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能使语言美化;对偶语言精练集中,概括力强,使语言表达鲜明完整。
反复
定义
有意让同一个词语、句子和段落反复出现。
作用
用来加强语气和句子的气势;反复咏叹,增强节奏感,表达强烈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分类
- 连接反复:相同的词语重复相连,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间隔。
- 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中间有别的句子和词语隔开。
修辞手法赏析
常见问法
- 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xx句的语言。
-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的妙处。
- 文章第N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 点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指出用到的修辞与原文的关系,写出修辞的基本作用,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之后的表达效果。
: 点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之后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那些)情感。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特点,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怎么样的特点,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略。
第六课 【阅】初中说明文题型初识

说明对象
基本概念
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类:
-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这类文章成为事物说明文。
-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这类文章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常见题型
- 以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 以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 以表格题/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XXX:
- 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定成分。
- 阅读全文,借助中心句(具有总领性、总结构的语句)把握每段的大意。
- 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 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 下列与文意相(不)符合的一项是:
- 准确找到四个选项对应的文本区域
- 认真比对选项的表述和文本表述的差异
(通常错误选项:A、偷换概念 B、张冠李戴)
- XXXXXXX,请根据本文内容,给XX提点建议
-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 根据文本内容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注意:虽然名为“开放拓展题”。但一定要牢牢记住答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本文观点”,无论是谈认识、做推断,还是做解释写方案,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而必须根据文本的基本观点,内容方案来展开)
说明语言
基本概念
-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确切地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作者所选用的词句所包含的意思,与说明对象的实际(如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形状功能等)是相符的。
*常见的限制性词语- 大约:“大约”表估计,说明并不是准确的数字。
- 一般:指XXX大多数具有XXX的特点,但还会有特殊情况
- 之一:表明XXX是其中一种,还有其他XXX
- 都 :“都”表明是一种普遍现象,表明XXX是一般规律
- 几乎:“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XXX差不多XXX
- 可能:“可能”表示推测,强调了XXX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符合事实
- 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把抽象的概念说的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的浅显明白),作者往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而更好的说明事理的特征。
常见的方式:- 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 修辞手法的运用
- 成语、谚语、古诗文的运用
答题思路
- 说说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 明确例句中有无限定词
- 明确例句中有无修辞手法、描写等的运用
- 根据例句中的特点赏析准确性和生动性,注意联系原文
- 文中划线句中的“XXXX”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表态(“否”/“不能”)+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在句中的作用+删除/调换的结果(“与事实/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
基本概念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思路
- 文章是以______________顺序来加以说明的。
- 关注表示次序的词语,每段的中心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小标题等。
- 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若都不是,在考虑逻辑顺序。
- 第X段和第X段能否互换位置?理由是:
- 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