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闻鸡起舞
(祖逖)与刘坤俱⋅为司州主簿 ① ,情好绸缪 ② ,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③, 蹴琨觉曰④:“此非恶声也”因起舞⑤。······逖⋅以社稷倾覆⑥,常怀振复之志。······仍⋅将本流徒部曲百余家渡江⑦。中流击⋅楫而誓曰⑧:“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⑨!”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选自《晋书》
【注释】
①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qiuˊ县(今河北保定)人,东晋军事家。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晋朝名将。司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各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② 绸缪:情意殷切。
③ 中夜:半夜。 荒鸡:指三更前鸣叫的鸡。
④ 蹴:踢,蹬。
⑤ 舞:舞动,此处指舞动刀剑等。
⑥ 社稷:指国家。
⑦ 部曲:部署,部下。 江:指长江。
⑧ 中流:指长江中央。 击:击打。
⑨ 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词,意思是指着长江起誓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可信。
【文言知识】
绸缪(choˊu moˊu) 一解为“缠绕”。成语有“未雨绸缪”,本指鸟类在下雨前用树根缠绕鸟窝,喻事先做好准备。另一解为“情意缠绵”,上文中的“绸缪”就可以理解为祖逖与刘坤交情深,感情好。《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先主至京见(孙)权,绸缪恩纪”。有如“情意绸缪”。
【思考与练习】
-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为(担任)②以(因为)③将(率领)④楫(船桨)
- 翻译
①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祖逖)提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两人)起 床舞剑。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祖逖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而又再次渡江,就如同这江水!
- 本文除了“闻鸡起舞”外,还有一成语是:击楫中流(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 本文概括了两件事:①祖逖听到鸡鸣起床练剑②祖逖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与刘坤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 刘琨虽与祖逖情谊深厚,但与祖逖形成反差,缺乏志向。
C.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他收复失地的决心。
D.众部下为祖逖怀有振复中原的志向感到敬佩,并为之赞叹。
17.公冶长背诺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①。一日有鸱报长②,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③。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适檐前鹊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语,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宰使人廉之④,果尔,遂⋅释冶长。
【注释】
① 公冶长chaˊng:孔子的学生,相传通鸟语。
② 鸱chıˉ :鹞鹰
③ 邑宰:县令
④ 廉:考察;查访
【文言知识】
是以 “是以”要按“以是”理解,解释为“因此”或“所以”。“以”解释为“因”,“是”解释为“这”,“此”,连起来指“因为这原因”,“因此”。上文中“鸱是以怨之”打意思就是鹞鹰因此抱怨公冶长。
【思考与练习】
- 以下不是孔子言论的一项是(B)。
A.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应(答应) ②居(过了) ③遥(远远的)
④适(恰巧) ⑤覆(翻倒) ⑥释(释放)
- 翻译
①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公冶长)果然找到一只獐,然而他并没有要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
②汝如解禽语,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
如果你能懂鸟语,那么是否能解释这只雀是为了什么事乱叫呢?
- “鸱是以怨之”的原因是公冶长言而无信,答应把肠子给鹞鹰吃结果却反悔。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做事不能言而无信、贪得无厌,不然终将为自己招来麻烦。
18.鸟不畏人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①,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②。又有铜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③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④,闾里间见之⑤,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⑥,信于异类也。
【注释】
①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程氏,死后封武阳君。
② 鷇koˋu:需母鸟哺食的雏鸟。
③ 翔:在空中飞翔 集:在树上栖息
④ 殊:表示程度高,很。
⑤ 闾里间:里巷之间的人。
⑥ 忮(zhıˋ):强悍,凶狠。
【思考与练习】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及“三苏”等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居(居住) ②恶(厌恶) ③得(能)
④窥(偷看) ⑤异(奇特的) ⑥畏(害怕)
- 翻译
①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
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四五百只,都在庭院花木间飞翔栖息。
②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面对生灵)不凶狠,(表现出)诚意,(就 可以)取信于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
- 对“其鷇可俯而窥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小鸟多可爱,让人不由得想要偷偷俯身去看。
B.儿童调皮贪玩,总要偷偷去看低枝上的鸟巢。
C.母鸟为了让鸟巢更安全,特意选择低枝去筑巢。
D.鸟都在树上筑巢压弯了树枝,故可低头就看到。
- “众鸟筑其上”,为什么作者单单详写桐花凤?
桐花凤“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它能“不畏人”,更具典型性,凸显出 在苏母的努力下造就了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19.攘鸡
戴盈之曰②“什一③,⋅去关市之征④,今兹未能⑤。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攮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⑥,月攮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⑦,⋅何待来年?”
【注释】
① [标题] 攮:偷,盗窃。
② 戴盈之:宋国大夫。
③ 什一:孟子主张的古代田赋法,即征收农副产品的十分之一作为政府税收。
④ 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 征:赋税。
⑤ 今兹:今年。 兹:年。
⑥ 损:减少
⑦ 斯:就,则。
【文言知识】
什一 上文说的“什一”,即“十一”,指十分之一。这是古人表示分数的方法。又,“是疫也,死者十七”,意为“这次患疫病死亡的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七”。又,“不第者十九”,意为“没考取的人有十分之九”。
【思考与练习】
- 孟子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被称为“亚圣”。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去(去掉;免除) ②或(有人) ③之(他,代偷鸡者)
④是(这) ⑤速(加速;加快) ⑥何(为什么)
- 翻译
①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请(让我们先)减少税赋,以便等到明年,之后再停止(关市的征税), 怎么样?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都要投他邻居架的鸡。
- 孟子以“攘鸡”类比关市之征,是为凸显后者“非义”的本质,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 选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知错就改,不应拖延。
20.路人献雉
楚人有担山雉者①,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②。汝⋅贩之乎?”曰:“然。”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③。路人不遑惜金,为恨不得以献楚王。④国人传之,⋅咸 ⋅以为真凤凰,贵⑤,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选自《尹文子》)
【注释】
① 雉(zhì):俗称“野鸡”。
② 直:同“值”,恰巧。
③ 经宿(xiǔ):经过一夜。
④ 不遑(huáng):无暇。
⑤ 贵:认为……珍贵。
【思考与练习】
- 请写出下列句中“之”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担雉者欺之路人 ②今直见之凤凰
③汝贩之乎山雉 ④国人传之路人重金买凤凰欲献楚王这件事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何(什么) ②贩(卖) ③乃(才)
④咸(全;都) ⑤以为(认为) ⑥闻(让……听到)
- 翻译:
①路人不遑惜金,为恨不得以献楚王。
路人无暇惋惜自己的钱,只是遗憾不能把(这只“凤凰”)献给楚王。
②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楚王被路人想要献(“凤凰”)给自己(的行为)感动,召来路人并重 赏他,(赏钱)比买野鸡的价钱多十倍。
- 路人深信这只山雉就是传说中的凤凰,一下不能表现这一点的是(A)。
A.我闻有凤凰 B.汝贩之乎 C.请加倍,乃与之 D.将欲献楚王
- 楚王重赏路人的原因是“ 感其欲献于己”,目的是向天下人显示,忠君爱君的人必有福报。 (用自己的话回答)
21.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①。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州里②。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③,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犬,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释】
① 旷日:荒废时日。
② 知友:知心朋友。州里:同乡。
③ 疾耕:努力耕种。
④ 田猎:打猎。
【思考与练习】
- 以下成语出自《吕氏春秋》的一项是(B)。
A.买椟(dú)还珠《韩非子》 B.刻舟求剑 C.相濡以沫《庄子》 D.杯水车薪《孟子》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好(喜欢) ②其(他的) ③故(缘故;原因)
④恶(不好) ⑤还(回去) ⑥数(屡次)
- 翻译
①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他)想要一只好狗,但是家里贫困没有什么钱可以用来(买狗)。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但打猎(如此),事事都是这样的。
-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州里”,第一个“愧”是因为荒废了很多时间在打猎上却一无所获,觉得对不起家人;第二个“愧”是因为一直达不到猎物,显得自己很无能,面对朋友同乡感到脸上无光。
- 好猎者之前去打猎,因为“狗恶”,结果是“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等他拥有“良狗”之后再去打猎的结果是“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选文通过前后对比,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22.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①,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②,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③。⋅及厉王薨④,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⑤,贞士而名之以诳⑥,此吾⋅所以悲也。”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⑦,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 玉璞:未经琢磨的玉石。后文的“璞”也是此意。
② 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③ 诳(kuáng):欺骗。 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④ 薨(hōng):古代诸侯王死叫“薨”。
⑤ 题:评定。
⑥ 贞士:志杰坚定、操守方正之士。
⑦ 理:治玉,雕琢。
【思考与练习】
- 和氏璧的故事在战国时代又有了延续,它发生在赵国和秦国之间,这就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蔺相如(姓名)。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相(观察;判断) ②以……为(认为……是) ③及(等到)
④奚(为什么) ⑤而(却) ⑥所以(原因)
- 翻译
①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未经琢磨的玉石,双手恭敬地捧着它进献 给厉王。
②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问他痛哭的原因。
- 为什么厉王、武王先后错过了和氏璧,而文王能发现和氏璧的价值?请做简析。
厉王和武王都偏信玉人一家之言,既没有给田氏申辩的机会, 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就认定这是块石头,和氏是骗子。文王能 主动派人询问和氏痛哭的原因,能让玉人对这块玉璞做进一步的研 究,从而发现了这块真正的美玉。
- 文王为何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首先,和氏是这块美玉的发现者;其次,在献玉的过程中,他 先后被厉王和武王施以刖刑,却依然认定这是一块宝玉。没有他的 坚持,也就没有文王最后对和氏璧的发现。文王以“和氏之璧”命名 这块玉,也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和氏的执著、忠诚。
23.刘备托孤
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可辅④,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⑤,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赦后主曰⑥:“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注释】
①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章武是刘备的年号。
② 先主:指刘备。永安:指永安宫,今重庆市奉节县内。
③ 大事:指收复北方,统一中国。
④ 嗣(sì)子:指继位的儿子。
⑤ 肱骨之力:自己的所有力量。肱骨,大腿和胳膊。
⑥ 敕(chì):告诫,嘱咐。
【思考与练习】
- 杜甫诗歌《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也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姓名)两代君王的功绩。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笃(沉重)②安(使……安定)③之(他,指后主)
④不才(没有才能)⑤涕泣(流泪)⑥事(侍奉)
- 翻译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刘备)召唤诸葛亮到成都,把后事托付(给他)。
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政务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 诸葛亮对刘备所做的承诺,也就是他在《后出师表》中所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请概括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有哪些嘱托。
主要是两层意思:首先是希望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其次 是希望诸葛亮帮助后主收复北方,完成统一大业。
24.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③,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④。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⑤。”目痛小疾,亦行自愈⑥。众犬吠声⑦,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⑧,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⑨。⋅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⑩,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晋·干宝《搜神记》)
【注释】
① 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② 空桑:空心桑树。
③ 余浆:(种庄稼)余下的水。
④ 告语:告诉,述说。
⑤ 李君: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豚(tún):小猪。
⑥ 行:辄(zhé),即。
⑦ 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随声传闻。
⑧ 翕(xī)赫(hè):显赫。这里指惊动,轰动。
⑨ 滂沱:形容丰盛。
⑩ 来还:归来,回来。
【思考与练习】
- 一下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项意思是后来人们;B项意思是又;C项意思是远处和近处
A.⋅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后代的人) B.后人见桑中⋅ ⋅反复生李(多次)
C.⋅ ⋅远近翕赫(偏义复词,指附近)D. 张助⋅ ⋅远出来还(出远门)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因(于是,就) ②以(用,拿) ③谢(酬谢)
④得(能够) ⑤间(隔了) ⑥斫zhuoˊ(砍)
- 翻译
①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有个患眼病的人,在李树的树荫下休息。
②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这有什么神奇的?(这就)是我种的一棵李树罢了
- “病目痛者”会向李树祷告是因为“桑中反复生李”的现象,众人确认李树有神力是因为“盲者得视”的传言。
- 以下对选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C.遇事应学会思考甄别 D.真理往往被少数人掌握
25.长安何如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①,⋅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③。”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④,⋅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 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② 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③ 居然:显然
④ 更:再;又
【思考与练习】
- 以下成语中加点字和“元帝异之”的“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项和“异”都是意动用法;B项是使动用法;C项是名词作 状语;D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A.不⋅远千里 B.⋅完璧归赵 C.星罗⋅棋布 D.不⋅翼而飞
-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②谓(认为) ③何如(与......比,哪一个......)
④乃(却) ⑤失色(因吃惊而变了脸色) ⑥举目(抬眼)
- 翻译
①具以东渡意告知。
(元帝就)详尽得把东渡避难的事告诉了他。
②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 “不闻人从日边来”呼应了前文的“有人从长安来”。
- 选文出自《世说新语·夙(sù)惠》,“夙惠”的意思是“年少时便聪明出众”,表现为晋明帝第一次回答“日远”是为了安慰思念故都的父亲,第二次回答“日近”是为了提醒群臣故都沦陷的事实。
26.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介①,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②。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③。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④,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⑤。”主人⋅许之。⋅因为执勤⑥,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⑦,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⑧。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注释】
① 梁鸿:东汉隐士。 节介:气节,操守。
② 不为章句:不著述文章。 章句,篇章字句。
③ 豕(shǐ):猪。 上林苑:古宫名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
④ 失去:损失。
⑤ 居作:做拥工。
⑥ 执勤:从事劳作。
⑦ 耆(qí)老:老人。 恒人:常人,一般的人。
⑧ 长者: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思考与练习】
-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代”指的是东汉(朝代)。
-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毕(完毕;结束) ②其(那个) ③以为(认为)
④许(同意) ⑤因(于是;就) ⑥让(责备)
- 翻译:
①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询问(他)损失的财务,把自 己的猪全部赔偿给他。
②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这时(主人)才对梁鸿感到敬佩惊异,把他的猪全都还给他。
- “(梁鸿)家贫”在选文中的两处体现是①(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范中②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 两句划线句中都有一个“悉”,请简析这两个“悉”对于刻画梁鸿形象的作用。
“悉”的意思是全都,全部。第一个“悉”出现在梁鸿赔偿主 人损失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全部拿出,体现了梁鸿面 对犯下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诚意。第二个“悉”出现在主人 改变态度,将猪还给梁鸿的时候,主人要将所有的猪都还给他 ,表现了主人对他的敬佩,也从侧面刻画了梁鸿崇尚节操、令 人尊敬的形象。
27.范式访友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①,……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②,见孺子焉。③”乃共克期日④。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⑤。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⑥,尔⋅何相信之审邪⑦?”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⑧。”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⑨,尽欢而别。
【注释】
① 太学:设于京城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成立。
② 过拜:前往拜访。 尊亲:对对方父母亲属的敬称。
③ 孺子:儿童。 这里指张劭的孩子。
④ 克:约定。 期日:日期;时间。
⑤ 设馔(zhuàn):准备食物。
⑥ 千里结言: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⑦ 审:慎重。
⑧ 信士:诚实可信的人。 乖违:违背。
⑨ 升堂:登上厅堂。
【思考与练习】
- 请写出下列诗句中“相”的意思
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我”)
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互相)
③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你”)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少(年轻) ②游(学习) ③并(一起,同时)
④方(才,刚) ⑤何(为什么) ⑥其(那)
- 翻译
①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张劭把(这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好食物 来等待范式。
②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
(他)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给你们酿酒。”
- 张劭母亲起初表示怀疑是因为这已是一个两年前的约定,两人的家乡又相隔千里(用自己的话回答),选文通过描写她的质疑来表现张劭对于范式/朋友的信任。
- 选文中的范式是一个信守承诺、珍视友情的人。
28.梁上君子
寔在乡间①,……时岁荒民俭②,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③,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④:“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⑤,⋅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⑥。寔⋅徐誓⋅之曰⑦:“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刻已反善⑧。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释】
① 寔(shì):陈寔,东汉名士。曾任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
② 岁荒:年成坏。 俭:贫乏;贫苦。
③ 整拂:整理拂拭(衣物)。
④ 正色:庄重;严肃。训:教导,教诲。
⑤ 习以性成:习惯了就养成(不良的)品性。
⑥ 稽(qí)颡(sǎng):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归:自首
⑦ 誓:使……知晓。
⑧ 克己:严格要求自己。 反善:内心向善。
【思考与练习】
- 选文中的陈寔曾出现在初中教材篇目《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该文讲述了他的儿子陈纪/陈元方(姓名)与客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阴(暗中) ②勉(努力) ③遂(终于)
④徐(才;刚) ⑤之(他,代小偷) ⑥遗(给予;馈赠)
- 翻译
①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有个小偷夜里闯进他家里,躲在房梁上。
②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从此以后整个县里没有再发生过盗窃。
- 后文与“时岁荒民俭”句意密切相关的两句话是“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
- 陈寔与盗对话时用的称呼是“君”,请分析他这样做的用意。
“君”在古代是对对方的尊称。陈寔用“君”来称呼小偷,让对 方感受到自己并没有把他当成一个恶人,和“不善之人未必本恶” “梁上君子”“视君状貌,不似恶人”等所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希 望借此唤醒对方内心的良知,鼓励他克己反善。
29.记“六一”语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云:“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④。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 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⑤,多做⋅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
① 顷岁:近年间。
② 孙莘老:孙觉,字莘老,高邮人。
③ 乘间:乘机,找机会。
④ 自工:精妙。
⑤ 疵(cī)病:缺点,毛病。 指擿(tī):指出缺点、错误。
【思考与练习】
- 标题中“六一”指代的是欧阳修,因为他晚号六一居士。他还有一个号是醉翁。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术(方法) ②唯(只有) ③而(并且)
④自(自然) ⑤其(他的) ⑥尤(尤其;更加)
- 翻译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他)曾经趁机拿写文章的事请教欧阳修。
②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一般人的毛病在于写文章(写得)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 一篇文章,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成功的。
- 面对孙莘老的询问,欧阳修的主张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这一主张与现实中“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的现象针锋相对。
- 欧阳修的主张包含了一般治学的方法和态度,一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注重积累 B.虚怀若谷 C.勤于实践 D.善于反思
30.请君入瓮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①,太后命来俊丞鞫⋅之②。俊丞与兴⋅方推事对食③,谓兴曰:“囚不多承④,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以碳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⑤,请兄如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
① 文昌右丞:官名。周兴: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个酷吏。丘神勣与后文的来俊丞亦为武则天时期的苦力。通谋:共同策划(谋反)。
② 鞫(jū):审问。
③ 推事:勘断案件。对食:共同进餐。
④ 承:招认。
⑤ 内状:内廷文书。推:追究,审问。
【思考与练习】
- 以下和《资治通鉴》体例相同的是(A)。
★:A项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B项是国别体史书;C、D项是纪传体史书。
A.《左传》B.《战国策》C.《三国志》D.《新五代史》
-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或(有人) ②之(代这个案子) ③方(正)
④如(按照) ⑤因(于是) ⑥伏罪(认罪)
- 翻译
①囚不多承,当为何法?
囚犯很多不肯招认,应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认罪)呢?
②以碳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用炭火在周围烧这口大瓮,让囚犯到里面去,(还有)什么事不会招认?
- 选文中的来俊臣用周兴提供的方法来对付他,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选文中的周兴是个什么样的官员?依据是什么?
是一个酷吏。这点可以从他提供给俊臣的酷刑中看出,更可以从“此甚易耳!”“何事不承?”等轻描淡写的语气中看出。
31.范仲淹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悴①,⋅依睢阳朱氏家②,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③,使人呼闻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④,⋅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以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⑤,术者之子长,忽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⑥。今汝成立⑦,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⑧。
【注释】
① 悴:困苦。
② 睢(suī)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 病笃:病势沉重。
④ 封志:封存并加以标志。
⑤ 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⑥ 俾(bǐ):使。
⑦ 成立:成人。
⑧ 宛然:清晰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 范仲淹是北宋/宋代(朝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依(依靠,托身) ②游(交往;来往) ③会(正碰上)
④内(同“纳”,放入) ⑤为(担任) ⑥其(那个)
- 翻译
①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些东西)交付给(他),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
②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你父亲)就让我先保存秘方和一斤白金。
- 选文最后一句“封识宛然”说明十几年来范仲淹不曾动过术者交给他的秘方和白金的诱惑。
- 范仲淹忠人之托的举动可贵在哪里?请联系选文,分条说明。
①他受托之时,生活贫穷困苦,却能抵挡住炼金秘方和一斤白金的诱惑.
②术者临终托付之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而他没有辜负术者的信任。
③从受托到完成托付,中间历时十几年,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32.点石成金